九霄梦典>历史小说>枯荣界 > 上卷 第2章 闲侃荒村
    神枪王李海峰“马球子,半拉脸;李双侠,一只眼。”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中流传的一句话,后者指的就是李海峰。李海峰在当时的牡丹江一带赫赫有名,人称“神枪王”。李海峰,1908年出生于密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与姐姐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春天,随父下田耕种,冬天,随父进山打猎,艰苦度日。年轻时,有一次在做炸野兽的炸子时,不慎炸药爆炸,李海峰左眼被炸瞎。但他以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炼出了爬山越岭如走平地的本事,炼出了在六百米内弹无虚发的好枪法。“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占领密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李海峰,义愤填膺,揭竿而起,在宁安一带组织起一支抗日义勇军,报号“双侠”队,走上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抗日征程。“双侠”队以山区为屏障,经常出击敌人,英勇善战,打得敌人坐卧不安,不断对“双侠”队进行围剿。1935年,“双侠”队被日军包围,战斗异常激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双侠”队被击溃,李海峰幸免于难,只身突围,在宁安三道河子隐居起来。1936年,李海峰应招入伍,在不打抗日队伍的宁安森林警察大队做了一名“炮手”。这支队伍由爱国将领李文彬率领,士兵多数是旧编吉林自卫军、救国军的军人,抗日热情极浓,都胸怀救国救民之志,正枕戈以待,准备大举之事,反正抗日。1937年7月,在抗联五军党委派人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内部动员,森林警察大队150多人,连同家属六、七百人在李文彬同志率领下,打死日本军官八人,又缴了敌人新派来的五十多人的武装监视队,焚烧了防所,带出所有武装和军需物资起义。被编为抗联五军警卫旅,李海峰被任命为警卫旅一团一连连长,成了抗联队伍中真正的一员。李海峰所率连队,作战神勇,战绩赫赫,成了闻名全师的“炮手”连。二路军总部秘密建立后,李海峰连队被委以重任,驻守头道卡子,成了防御日伪军进山的头道守门神。1938年,日军大举围剿抗联部队,为保存有生力量,抗联部队向密山、勃利方向转移。3月18日,李海峰所率连队一小队16人,在小孤山与日伪军400余人遭遇,为拖住敌人,保卫总部和后方医院、裁缝所安全,李海峰率领小队占据小孤山阻击敌人,被围一天,打退敌人五次进攻,击毙敌人一百余人。我十二烈士壮烈殉国。李海峰在双腿被炸断情况下,为掩护四名战友突围,战斗到最后一刻,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三十岁。为悼念为国献身的革命烈士,抗联二路军追认李海峰同志为中共党员。李文彬殉国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李文彬壮烈牺牲,他的遗骨和其他战士的遗骨一道,被埋在十二烈士山的西南山岭。李文彬,黑龙江省双城县三姓屯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只读过私塾,在家种过地,后在哈尔滨三十六棚哈尔滨铁路工厂当过学徒工。1920年投入东北陆军十八旅当兵,后又调到穆棱县下城子东北边防军步兵六十六团骑兵营第一连当连长。“九·一八”事变后,李文彬同原部队十旅一起参加了吉林自卫军。1933年春,在日军进攻下自卫军全部瓦解。李文彬无奈回家待了一年多。1934、35年,他分别在依兰、宁安森林警察大队任大队长。李文彬为人正直、性情豪爽,胸怀救国救民之志,每谈起国耻民恨的时候,都十分愤慨,表现出自己宁愿舍身救国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吉林自卫军里,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日军作战。在驻守牡丹江左岸三道河子时,日寇企图利用他的力量消灭活动在防区的抗日军队,但李文彬并未按日寇的意图行事,相反在我党的帮助下,驻防二年未向抗日队伍打过一枪。驻宁安日军对他“讨伐”不力十分不满,几次想谋害他都未得逞。1937年7月12日,李文彬在我抗联五军党委的策划下,率领部下150多人举行起义。7月15日正式宣告参加抗联,改编为东北抗联第五军警卫旅,后又于1937年11月扩编为五军第三师,李文彬由旅长晋升为师长。经过战斗的考验,李文彬于1937年光荣加入党。在烈士山激烈战斗的时候,三师主力在师长李文彬、政治部主任王效明带领下,已经撤到大砬子以西密山界内,离烈士山四十里左右,当他们听到烈士山传来枪炮声时,李文彬说:“这是李海峰同敌人遭遇了。”但是增援已来不及了。李文彬果断地命令部队:“连夜抄近路赶到敌人前面,在大顶子山北部的大山弯里打他一个伏击。”部队开始了急速的夜行军,顺着来的路线,抄近路,在天亮前,抢先占领了罗锅桥大顶子山北五里左右山谷转弯处的有利地势设下了埋伏。天放亮了,敌人带着胜利的喜悦得意忘形的向宝清撤退。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已经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这时,李文彬一声令下,我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敌人乱作一团,被炸得鬼哭狼嚎,狼狈逃窜。抗联战士冲下山打扫战场时,共击毙敌人30余名,我军无一伤亡,缴获大批枪支、弹药。这次战斗仅用了十几分钟,成为抗联史上著名的伏击战。1938年五军二师与四军主力西征,五军三师在兰棒山一带继续开展斗争,很好地掩护了西征部队。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三师在宝清西部山区密营附近种一些苞米、土豆。当冬季被敌人包围时,这些粮食起了一定作用。并一有机会就出击,敌人连连受挫,大为震惊。1939年夏,周保中从牡丹江来到宝清,派黄玉清东巡虎林、饶河去找三师。黄玉清找到三师后,因敌人大"讨伐”切断了交通无法找到七军。李文彬毅然率一个连作先遣队同黄玉清回到宝清,找周保中领受新的任务。在等待与总指挥部接关系时,于9月12日遭到日伪军35团和警察队一部近百人的追击并包围。李文彬师长指挥部属就地沉着应战,奋力突围。激战数小时,终因寡不敌众,李文彬和连长赵荣、师部副官张云晋、四班长李青山、队员佟祥等七人壮烈牺牲。汉奸指着一具遗体说:“太君,太君,这是李文彬呀!”敌兵一听,象恶狼一样抢分李文彬的衣物回去邀功请赏,并毁坏了烈士们的遗体。我抗联增援部队赶到之后,敌人已经逃走。抗联战士满怀对同志的敬仰、对敌人的仇恨,把李文彬等七烈士焚化于战地,埋骨于烈士山西南的山岭。时年,李文彬仅38岁。寂静的山林里响起一阵祭奠的枪声,在山谷里回鸣了许久、许久……激战大砬子烈士山西沟有一块宽绰的草甸子,大砬子就在草甸子西缘的山根下,高约十二米,方圆二、三百米,是一座天然屏障。烈士山战斗后,敌伪“兴安军”常在此处活动巡逻,安营设卡,监视堵击我抗日联军。一天,五军三师政治部主任王效明同志奉总指挥周保中同志委派,率领九团官兵二、三十人,到大砬子运取去年冬天储存在那里的给养。搬运中,被敌人发现。伪“兴安军”有三、四百人,分成两路,钳形向大砬子攻来,当他们进到射程以内,抗联战士一声大吼,排枪齐响,敌人被撂倒二十多人。遭到了迎头痛击,敌人狼狈逃窜,有的就地卧倒,有的逃到山脚下,开始打马桩子,整顿队伍,准备再次进攻。敌人受挫后,开始用猛烈的炮火轰击,掩护进攻。我抗联战士充分利用大砬子天然掩体,只要敌人稍稍向前蠕动,就点射击毙,敌人无计可施,战斗形成僵持状态。王效明深知骑兵离开马就没有战斗力。他派两名战士迂回到敌后,伺机袭击敌人的马桩子。一个时辰过后,敌人一支骑兵,从左侧山缘向我背后迂回,企图抄袭我军后路。就在这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几声枪响,接着看到敌人的马桩子惊散,马在山野中到处乱跑,敌人后方乱了阵脚,不顾打仗,只顾去抓自己的马。前沿阵地的敌人也乱了,不顾死活,滚的滚,爬的爬,拚命往回跑,我军趁此机会,又一阵排枪打死十余名敌人,敌人丢下尸体和惊散的战马向下逃散。大砬子一战,彻底击垮了伪“兴安军”的嚣张气焰。战斗中,我抗联张连长英勇牺牲,遗体被安葬在大砬子西边的弹坑中。李炮营阻击战在兰棒山南20华里处的挠力河、大泥鳅河的交汇处,有一座半地下的地窨子草房,这就是李炮营子。1938年3月25日,在这里发生了一次壮烈的战斗——李炮营阻击战。李炮,原名李玉成,1895年生人。在这沟里靠打猎为生,已度过了二十多年。他原是关内人,因为好打抱不平,在家乡为了替乡亲们除害,曾打死一名恶霸地主的儿子,为此,而流浪关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厌弃世俗,颇有几分侠义之气。“九一八”事变后,他曾在大刀会汝司令队伍里干了一段,当他看到这支队伍已不再抗日时,便气愤地离开了。于是,他领着妻子进入这深山老峪里,打算老死山中,也决不当亡国奴。1937年秋天,五军三师派张云晋副官带领几个人到这里选择密营点时,经过北沟庞把头的指引,就找到了这里。张副官等人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经常帮李炮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向李炮一家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终于使李炮感动,亲自带他们早出晚归,踏察山势地形,并指点了建密营的地点。张副官他们临走头一天晚上,李炮主动提出:“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好队伍,我相信你们是能赶走东洋鬼子的!今天我把我长子福胜交给你们带去,我死也放心了!”张副官不仅收下了李炮的长子,还同意收下李炮夫妻俩。将来后方密营建成后,这儿就是密营卡子房,李炮就是密营卡子房的负责人。李炮这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当晚拿出一瓶珍藏已久的平日舍不得喝的酒,来庆贺参加抗联这件喜事。从此以后,他的长子李福胜加入了三师八团一连,李炮原来的单子猎枪“别拉弹”也换成了五军发给的连珠枪。张副官等人走后,他真像一个卡子房的负责人一样,履行自己的职务。按照李炮的指点,二路军后方机构和五军三师密营分别设在李炮家西沟、兰棒山以南地形十分复杂的几处山口、山腰。李炮一家也肩负起守卫三师师部、京石泉国际广播电台和联军教导队、后方医院、裁缝所等部门。从烈士山战斗以来,李炮更加警戒着敌人,从不马虎!这天,总部留守处负责警卫的赵子文指导员和通讯处通讯员孙喜久来到李炮家,告诉他最近发现有敌人向这一带活动,让他多加小心。这时,李炮的小儿子李福泉回来了,说发现河岸上有敌人……原来,一股敌人约三四百人,从宝清方向向西北方向窜扰搜索而来。这股敌人已在这一带转悠了好几天,当敌人看到小河向西南方转弯处的北岸,露出一幢半地下的小草房时,狡猾的敌人停了下来,用望远镜窥视动静。李炮他们从窗缝向外窥探,果然,河岸上有敌人在露头。李炮说:“你们先撤,我掩护。”赵指导员让李炮一家先撤,向密营报告。可李炮执意不肯,说:“我杀敌立功的机会到了,福胜在战斗中光荣负伤,我应作出比福胜更光荣的事迹来!快走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李炮回头又向外窥视,发现敌人正向这里试探着前进,越来越近了,近到百米以内时,突然,在敌人的脚下响起数声爆炸声,敌人慌忙往回跑,李炮屋里的四把枪一起开火,一连打死数人。紧接着敌又冲了上来,指导员赵子文和通讯员孙喜久冲了出去,孙喜久很快钻人“闹眼塘”,借着密集的榛柴塘向后山撤去,而赵指导员为了掩护战友,在门前身中数弹倒下了。李炮的小儿子李福泉一个箭步冲上去拽指导员,没有拽动,他把指导员的枪拿在手中,转身刚迈进门槛,就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夺去了年仅十四岁的生命。李炮和老伴儿两眼射出仇恨的怒火,他接过儿子手中的二十响盒子枪和老伴儿同时开火,敌人靠近时李炮就用二十响手枪射击,离的远些就用连珠枪一个一个地消灭敌人。敌人几次冲锋都被李炮夫妻打退。少有的宁静。敌人看到没有人追击,感到惶惑不解,于是对着小房开炮,不久小房起火了。李炮左臂负伤,老伴也已受伤不省人事。为了更好地牵制敌人,他不得不从山墙钻出去,爬过草丛冲上了后山岗。此时,他完全可以隐入林海深处撤走,但是,他马上想到如果不把敌人引开,那后方医院、总部密营将受到危协。于是,他从后山岗上开枪又打死数人,敌人气急败坏地一齐奔向后岗,向他扑来。他象一个胜利者在岗上哈哈大笑,并大声喊道:“跟我来吧!”然后迈开大步向密营总部和后方医院相反方向跑去。……下午4时许,我留守处在得到通讯员孙喜久的报告后,在李炮营东北约二十里的大山岗上击退了伪兴安军,并发现了李炮的尸体在这条岗上被敌人凌迟了!打扫战场,敌军共弃尸30余具。当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听到关于李炮英勇牺牲的汇报后,心情非常激动,说:“李炮真是一个高尚的人!坚贞的革命者!”四月下旬,敌人在伪《三江日报》上造谣说……“五军匪”的密营,有坚固的地下工事、碉堡……五军三师的密营,敌人始终没有找到。------------------------------------我市第一张报纸《东北红星壁报》诞生于我市兰棒山二路军密营,是我市的第一张报纸。“锅盔山前皎洁雪地透红斑,应知将军经鏖战;宝石河头凄凉月夜对青流,岂料英雄殉节休。”这是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含泪为在敌人狱中牺牲的五军三师师长张震华所写。这幅充满血与泪、沉痛悼念烈士的挽联,真实记录、反映了当时东北抗联艰苦、悲壮的抗日斗争。《东北红星壁报》第二期登载了此联,现珍藏于北京中央档案馆,是《东北红星壁报》刊办五期仅存的一期,成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宝贵资料。1940年,坚持吉东地区进行武装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处于严重困难的低潮时期。为了加强对抗联战士的宣传和文化教育,振奋精神,鼓舞士气,5月29日,二路军总部召开党员大会,专门研究和讨论宣传工作和文化教育问题,决定充分利用“京石泉国际电台”的便利条件,创办《东北红星壁报》,并选举了以副总指挥赵尚志为主编,王春发、金京石、李俊、姜信泰等同志组成的报务委员会。(东北红星壁报》的创刊,开辟了东北抗联抗击日寇的第二战场。《东北红星壁报》每期八个版面,腊纸刻版油印。报纸内容丰富,栏目齐全。《社论》、《国际要闻》、《昨日新闻》等栏目,及时报道世界时事政治,指点江山,论是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