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询问,方知是明御史一不做二不休,仗着沿途有暗卫保驾护航,索性将那些求告无门的苦主携至上京。
由苦主亲自敲响登闻鼓,把奉恩公犯下的恶,公之于众。读书吧
贞隆帝呼吸急促,眼前阵阵发黑。
如果情况允许,他巴不得即刻撤去登闻鼓。
自诩,在他治下,大乾乃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可,一次次被敲响的登闻鼓无异于是在扇他巴掌。
明御史委实是个棒槌!
选择了最令人头疼的法子,将奉恩公强行侵地、纵仆行凶滥杀一案,推进了不可转圜之地。
非秉公处置,不可解。
“皇帝。”
“莫动气。”
“哀家知奉恩公是承衍的外祖父,干系颇广。然,再广也不及你龙体康健万一。”
“登闻鼓既想,理应按祖制和律例,着三司会审。”
“该怎么查,就怎么查。”
“若奉恩公无辜,那就力证其清白。”
“倘若事实如苦主所诉,那自当给苦主公道。”
“有大乾律例和满朝文武在,皇帝何必为之动怒操心。”
太后不慌不忙的宽慰着。
贞隆帝有口难言。
明御史是耿直,不是莽撞冲动。
敢自作主张把苦主带回上京,并先斩后奏给苦主们出馊主意敲登闻鼓,就说明奉恩公之罪,铁证如山。
登闻鼓响,奉恩公必死无疑。